健康新知
首頁 > 健康新知 > 健康新知

腸道不健康,人老得更快:保養腸-腦軸機能是關鍵!

Post Update by 小編 on 2025-09-08 11:40:32

腸–腦軸(gut–brain axis)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溝通網絡,其中腸道菌叢(microbiome)扮演關鍵角色。這一軸線不僅涉及消化與營養吸收,更深刻地影響神經、免疫與內分泌系統,對人類從早期發育到老年退化的健康狀況都具有重要意義。


 
一、腸道與神經系統的連結

腸神經系統(ENS)是神經系統的重要分支,被稱為「第二大腦」。
它擁有僅次於腦部的神經細胞數量,能夠自主調控腸胃運作,並透過迷走神經(副交感神經)與中樞神經系統保持密切交流。
研究顯示,腸道與大腦間的影響是雙向的:
- 大腦影響腸道:透過自主神經調控消化、吸收與蠕動。
- 腸道影響大腦:免疫反應、腸道菌或腸細胞分泌的荷爾蒙、胜肽、神經傳導物質回饋至中樞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。


二、腸道菌叢的角色

腸內菌群種類繁多,能分泌多種物質,如:
- 血清素(Serotonin):影響情緒與睡眠。
- 多肽類物質(如 GLP-1、GIP):參與血糖調控與代謝,並已發展成臨床藥物。
- 多巴胺類物質:可能涉及情緒、認知與神經退化疾病的發展。
這些物質可經由血液循環或神經傳導影響腦部,可見有健康的腸道菌項可以產生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,提供身體機能正常運作。


三、腸–腦軸與疾病的關聯

近年研究揭示多種神經性與退化性疾病與腸道菌叢有顯著關聯:
1. 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: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相與健康兒童明顯不同。Mazmanian 團隊的動物實驗發現,移植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到小鼠後,會改變小鼠的菌相並誘發類似自閉症的行為。
2. 帕金森氏症(Parkinson’s disease):患者腸道菌叢與健康人不同。Dawson 與 Ko 的研究證實,腸道中的病源型 α-突觸核蛋白可透過迷走神經傳遞至腦部,造成神經細胞壞死與運動功能退化。
3.
阿茲海默症與憂鬱症:腸道發炎或菌群失衡可能透過發炎介質或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腦部,加速退化或加重情緒障礙。
4. 其他相關狀況:焦慮憂鬱代謝疾病肥胖症、甚至癌症,都可能與腸–腦軸的失衡有關。


四、免疫與防禦功能

腸道含有全身約一半以上的淋巴球,是免疫系統的重要駐守點。由於食物與微生物經口進入,腸道成為免疫防禦的第一線。菌叢的平衡與否,直接影響全身免疫反應與發炎狀態,進一步影響腦部健康。


五、維護腸–腦軸健康的生活策略

為了保持腸–腦軸功能的穩定,建議:
- 減少抗生素、精緻糖與高脂食物的攝取。
- 避免紅肉與加工食品過量,增加纖維與天然發酵食物。
- 控制飲食份量,避免情緒不穩時進食。
- 適度運動、壓力管理(正念練習)與必要時的間歇性斷食。
- 補充多元菌相,例如益生菌、益生質、後生元。


結論

腸–
腦軸揭示了腸道與大腦間緊密而複雜的雙向調控機制,腸道菌叢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子。從兒童期的神經發展障礙,到老年期的神經退化疾病,都顯示腸道健康與腦部功能息息相關。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不僅有助於消化吸收,更是全身免疫調節、代謝穩定與腦部健康的重要基石。
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、李宜霖胃腸肝膽科
Copyright © 2022 禾潤健康服務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網頁設計by月光創意